各地政府及园区在招商与运营模式上的创新

editor01

2021-07-15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日趋同质化的竞争,各地政府及园区头部企业纷纷发力招商与运营模式创新,力求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园区入住率、续租率、客户满意度等。


招商与运营的核心不只是服务企业与人,更重要的是基于产业逻辑,切入产业链条环节,搭建可持续综合性运营服务体系,搭建起内生的闭环生态圈。


捕获2.PNG

一、借外埠空间之力:“飞地模式”


物理空间的局限是成熟园区及非核心城市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有许多一线城市的产业园区存量土地开发接近尾声,通过跨地区的合作或许是破解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例如,“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出的“飞地模式”,在不改变土地行政属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汕尾让渡管理权由深圳全权管理,激发了产业转移的动力,使得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5%。


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强化合作发展理念,从合作大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充分调动合作各方积极性,理顺权责清单,确定责权利分配机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因地制宜地制定招商政策,寻找并引进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逆向孵化”和“逆向创新”。


二、借产业巨头之力:跨界合作


产业园区与城市之间项目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业载体软硬件水平的竞争,可以借助双方优势资源,强强联合,为客户带来更多的选择与优质服务。


一是与房企合作。房企虽然资金相对比较充裕,但缺乏产业资源,产业地产运营商拥有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与企业资源,但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沉淀量大,双方联合可谓是强强携手。


二是与实体企业合作。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带动上下游产业入驻,增强项目竞争力。


三是产业园区企业强强联合。产业园区企业间的联合可加持双方专业化运营管理经验,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不断提升项目发展水平。


四是集体经济园区与专业运营商合作。随着大城市的产业扩散和升级,乡镇集体用地成为受新兴产业青睐的承接地,但受治理水平、土地性质、运营经验限制,集体用地的开发无法充分发挥其市场价值,通过与专业运营商的联合,加快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的提质增效。


三、借高校资源之力:构建生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园区主导产业多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为主,因此高素质制造业人才成为我国产业园区深化发展的关键资源。要借企业、高校与园区的力量,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从高校角度看,需要学校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实际出发,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应结合企业的产业落地经验,发挥在前沿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优势,将企业发展选人前置,与高校、园区积极互动,搭建人才选育标准,探索产教融合创新道路。


从政府及园区的角度来看,新兴产业应用人才培养需要具体产业环境和应用场景,要打通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壁垒,搭建和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教育实践平台。


在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区域创新能级加速提升的新形势下,园区招商与运营模式的创新更多依靠的是协同与合作,但要明晰自身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不足与发展空间。只有当政府及产业园区运营商自身拥有稀缺的招商与运营服务竞争力,又具备与外部合作的能力与渠道,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招商与运营模式的创新,持续做好做精园区的招商及运营服务。


文章来源|网易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