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电子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徐静,对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委员、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IEEE智能制造标准化委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郝玉成研究员进行了深度访谈。主要内容是解读工信部刚刚发布的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两位专家分别以媒体宣传的视角和智能制造专业的视角,对规划做了深度访谈解读,给我们梳理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战略意义、目标、任务、行动、措施的逻辑关系,探讨了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驱动规律,明确了智能制造攻坚战役的核心路径。解读的重点涉及内容丰富、思路明确、观点新颖。对我们解读理解“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更好的的落实实施智能制造规划,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下面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徐静:郝总您好!前两天,工信部的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了。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通读了规划,规划的内容全面丰富,涉及更多的专业技术,也有许多具体的目标。我知道您以专家的身份参与了规划的制定过程,一定对规划有更深刻的理解。请您给我们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尤其是帮助我们理解规划制定实施的重点,以“敲黑板、划重点”的方式,为我们做一个深度的解读。
郝玉成:徐总好!谢谢您的采访。规划的内容很丰富,规划的重点也“智者见智”。我尽可能的解读到位,分享给大家。
上周二,工信部的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这几天,很多媒体采访宣传,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业界同仁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规划的制定是工信部的领导亲力而为,智能制造专家齐心协力,历经两年多精心打磨完成的。规划的特点是“战略站位高远,攻克目标明确,任务行动清晰,行动路线可行,实施措施到位”。
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划的重要性,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处在“十四五”的新阶段。我们要以新理念认识智能制造,一是要以“下先手棋”的战略领先思维,认识智能制造在新阶段的战略定位;二是要以“制造大国”的战略整体思维,认识智能制造在大国经济中的“压舱石”的作用。
我们要以新格局发展智能制造,一是要以“百年未有”的战略纵深格局,抢占制造业未来以来的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二是要以“善谋全局”的战略系统格局,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构建新的战略竞争力。如果要用您说的“敲黑板”的方式,一句话简要的表述规划的重点,就是在“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是——“夯实基础创新驱动 加快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徐静:我知道您在制造业自动化这个行业工作了整整四十年,一定对智能制造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体会。您认为规划的重点是“夯实基础创新驱动 加快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一定有您的理解。请您根据规划的里面内容,尤其是内容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我们分析一下您的理解。
郝玉成:规划中夯实基础的重点,体现在发展理念、三大目标、四项任务、六大行动中。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实现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除了要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部分重点装备“卡脖子”现象的问题,还要更加重视为未来的智能制造提供基础装备、工业软件、应用标准。规划提供了从夯实基础入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重点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是夯实制造本质的基础。在规划中的发展目标与路径中,“提出“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充分表明了发展以制造本质为基础的智能制造理念。
对于制造业而言,制造是制造业的基因。基因的基础性决定了发展有其路径依赖的规律。在制造业300多年发展的进化过程中,从工业1.0—工业4.0,不管是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业发展路径依赖的规律是:变化的是制造业的要素、技术、路径、组织、方式、体系等,不变的是制造的本质。因此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制造之外的要素、路径、技术、组织、方式、体系等,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制造是基础,是制造本身内生的创新驱动力。
二是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的基础。在规划的发展目标中,提出的目标“是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 70%和 50%”。这个战略上“急行军”的攻坚战目标,既有挑战,更有担当。但也是当务之急,应全力以赴。
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基础,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程度。光刻机的“卡脖子”事件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制造装备才是制造业的“一剑封喉”。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是大在消费品的规模供给,弱在制造装备、仪器设备方面的系统供给。规划不但确定了智能制造装备攻坚的目标,而且在规划的四大任务、六大行动中的“专栏 4 智能制造装备”都有非常详细的表述。
我们要想打胜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 70%的攻坚战,需要在“十四五”期间,更加重视布局和构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系统的技术平台。无论是传承三大基础装备PLC、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架构,还是创新形成智能制造装备的平台化技术体系,都将面临着系统性的挑战。这些底层的系统性技术,我们现在的供给有差距,但是在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制造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关键路径、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等发生了变化,也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融合重构智能制造装备系统底层技术的机遇。
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决定了制造的智能化。目前制造装备智能化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的功能智能,与满足高水平智能工厂系统性的需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们把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分成了五个级别。分别从功能、互联、孪生、集成、生态五个智能特征方面进行了研究,加快在制造装备智能化的构建和系统集成方面的标准化。
“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超过50%”。具体的详细内容在“专栏 5 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中”。实现这个目标仍然有不小的挑战。工业软件主要分为控制类、设计类、管理类等。工业软件是制造流程与工艺知识的封装。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工业软件供给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先进的智能工业软件培育与创新。先进的工业软件才有其使用价值,先进的制造流程与制造工艺决定了工业软件的先进性。目前的工业软件还不能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工业软件的智能价值是以先进的工业知识配置在制造装备或者集成在制造系统中,而且能生成更有价值的工业智能知识,在智能制造的系统中实现有效的工程化应用。
所以,智能制造装备与工业软件这两个战略上“急行军”的攻坚战目标,不仅仅挑战的是“急行军”的速度追赶,而且挑战的是“急行军”的基础布局与创新迭代。
三是夯实智能制造标准的基础。在规划中夯实智能制造标准的基础,在目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的内容在“专栏 6 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这也表明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适当超前的智能制造标准化的领航行动,加快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的智能制造的标准工作,尤其在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基础标准,国际标准合作,综合标准化项目方面,都有很多的成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十四五”智能制造的标准领航行动中,还需要更加重视市场与标准的融合,更加重视实体标准的制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系统和产品的企业标准。用标准赢得智能制造自主创新技术的成果固化,用标准赢得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的市场份额,用标准赢得智能制造的应用生态体系的构建,用标准促进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可以把规划中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标准看成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压舱石”,夯实“压舱石”的基础,就为智能制造的高速前行快速领航创造了条件。
徐静:郝总您分析的很透彻,智能制造的发展,除了夯实“压舱石”基础,还应该有强劲的创新动力,这样才能使智能制造的发展行稳致远,高质量远行。
郝玉成:徐总对智能制造的创新驱动深有体会,这也是贯穿规划的又一个重点“创新驱动”。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制造创新。制造基因带着创新的内生动力。世界300年的制造工业史,就是300年的制造创新迭代史。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迭代提升,不断发展。从工业1.0到4.0的创新迭代,我们看到的是制造的内生动力,开放接纳和融合协同了不同阶段新技术的创新,使这些新技术在制造创新内生动力的开放融合中,体现出了新制造的系统价值。所以在智能制造的发展中,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互联网等这些新技术多么重要,都要找到新技术融合到制造业发展的创新路径,都能在制造业场景中体现出制造的价值,都能解决在制造业工程化产业中的易用性、一致性、可靠性问题。否则,新技术就会变成“流星”,在“自炫”中一闪而过,被更先进更能融入到制造的新技术所替代。
二是技术创新。规划把技术创新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专栏 1 智能制造技术攻关及其他部分的内容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技术创新的内容。其中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智能制造存在的“卡脖子”问题。但是“卡脖子”背后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某个技术难题和某个产品创新,而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运行机制和能力中的系统性薄弱环节。制造业中的“卡脖子”,反映的就是基础装备系统性的薄弱环节。
创新驱动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路径。创新驱动路径包括创新机制的正确牵引,也包括创新能力的迭代加强。智能制造一方面可以探索在新智能经济下的技术创新机制,一方面可以为国家的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提供需求、场景、应用、迭代的创新实践。尤其在我国的制造业目前面临国际竞争打压的情况下,构建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机制与协同创新能力体系更加具有战略意义。智能制造涉及制造业的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等全生命周期。需要从学术、技术、应用、产业全创新链的系统性协同创新,不但需要“把论文写在制造业的需求上”,而且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科技攻关精神与能力,来缩短解决“卡脖子与补短板”的技术差距,更加期待以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板凳敢做十年冷”的执着精神与担当,掌握大国重器的“硬核与利器”。我们只有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形成符合基础装备发展的创新迭代机制和增强能力路径,才能应对不断出现新的“卡脖子”的技术瓶颈的挑战,才能加快实现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系统创新。“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是规划中的重点。智能制造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智能制造的价值体现不仅仅在智能装备、智能单元、智能工厂等应用场景中,而且体现在以过程、产品、企业、产业链构建的管理系统中。在企业智能制造的应用过程中,系统化的思维和方法论决定了千企千策智能制造应用的成功与失败。欧洲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率大约在20%,充分说明了智能制造系统创新的难度与复杂性。技术上的复杂系统的重构,自主系统的决策、智能单元与智能工厂的集成,都是系统性创新的重点内容。
企业系统创新中的集成优化是难点,不管企业在智能工厂中以业务体系为主线的横向集成,还是以管理体系为主线的纵向集成,还是以市场竞争为主线的端到端的集成,都需要企业在业务、技术、管理、经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迭代创新,形成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徐静:您对智能制造创新驱动的分析很清晰,这些方面的创新不但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重点,也会进一步加强智能制造发展中的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以创新驱动的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
郝玉成:是的。徐总您总结的很好。规划正式发布,表明“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目标已经明确,前行的路径已经清晰,保障的措施已经就绪。我们要更加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全力以赴,以“强国有我”的担当,加快实现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
世界各国发展制造业强国兴衰的历程和事实,不断重复地告诉人们发展制造业与强国兴衰之间的真理:“制造业强,国家强;制造业弱,国家弱;制造业空,国家衰”。这个真理是百年以来,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由弱兴强的历史经验;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制造业加快发展,国家不断强大的真实写照;更是英国、巴西等国家制造业空心化,国力下滑衰弱的历程记载。所以,制造业不仅仅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而且是弱国之难,衰国之源。
智能制造作为建设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在“十四五”期间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其本质是以我国超大规模的制造业消费市场和完备的制造业工业体系的战略优势,以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为战略目标,整体提高我国在新时代的制造业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以规划为指导,夯实基础,创新驱动,加快实现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徐静:谢谢郝总!您给我们对规划做了非常好的解读。使我们对规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让制造业的同仁更好的理解、落实、实施规划。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加快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郝玉成:谢谢徐总!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与阐述,定有不妥之处,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