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场 探亦访城创新地标 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立体技术应用场景 加速量产“黑灯工厂”“智能制造”突围的“亦庄探索”

editor01

2021-06-18

在北京经开区建设形成的“黑灯工厂”,全厂生产管理过程、机械加工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的全程自动化无人生产,人工仅实现补给,成为了智能制造新标杆。近日,记者在区内的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了解到,通过成立三年多来瞄准智能制造技术攻关,已攻克多项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技术应用形成多重应用场景,将为更多智能制造企业建成“黑灯工厂”缩短路径。


微信图片_20210708154201.jpg

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研发的智慧运营数字孪生管理系统正在试运行。王红/摄


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作为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北京经开区以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为抓手,打造技术创新示范区。如今,北京经开区已建设20多家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中关村亦创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联盟与区内企业中金数据、北京亦庄国际产业互联网研究院股份公司共同组织发起创立的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发挥各自技术优势,融合现代IT&OT(信息技术与操作技术)技术和创新管理思想,致力于企业智慧运营、数字化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咨询、培训、软件研发和定制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我们要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为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制造赋能。”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崔玲介绍说,以数字孪生技术为例,应用在制造工厂形成的数字孪生工厂,大数据系统中模拟的数字工厂,与现实中的工厂完全一致,大数据预测的生产运行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完全一致,结合传感器、伺服系统等硬件设施,大数据系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的变化自动修正控制生产设备,实现工厂的无人化、智能化。如数字孪生技术一样的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正在创新中心不断取得研发突破。


正如崔玲所说,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成立三年多时间,在国内共申请了15项专利,其中11项为发明专利;已获得授权10项专利;已经获得美国专利1项。攻克了数字孪生技术、多接口工业互联网网络采编技术、模型轻量化技术、基于三维场景的点选操作技术等多重关键共性技术。中心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建设虚拟世界的生产系统与真实设备同步运行,进而建设数字化工厂;利用多接口工业互联网网络采编技术,实现工业互联网底层数字信号的采集,实现多源、多协议数据传输、处理、应用;利用模型轻量化技术支持工业领域主流三维设计文件格式到自有平台模型格式的轻量化;基于三维场景的点选操作技术成为目前数字孪生应用中最便捷的操作技术。


以上述技术为核心,创新中心还精心打造了企业智慧运营管理系统、云MES系统、数字化工厂规划咨询、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等对外赋能的核心场景应用。


打造一批智造应用场景


基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积累,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针对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打造形成了三类应用场景。如今,三类应用场景都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解决了客户的具体问题,目前创新中心正在着力解决定制化到产品化的问题。


其中,以智慧运营数字孪生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场景,对接生产现场数据自动采集、远程控制和系统集成技术,利用大数据及信息的可视化融合及信息分拣技术,融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可视化管理工具,开发集现场实时监控、智慧化生产运行指挥及分析决策的生产一体化可视化运营管理系统,从保证规范真实落地、防止异常问题突发的规范化管理起步,走向精细化及时化管理,最后实现根据运营条件不断变化的流程再造管理,最终实现生产运行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面向离散制造行业订单驱动型的代工厂、组装厂、配套厂,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打造形成了以云MES(生产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类场景,实现生产过程的管理、协同和优化,有效提升企业交付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良品率。


面向工业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创新中心应用智能化运维、智能化操作培训、智能化产线安装、数字化交付等技术产品打造形成生产操作类场景,通过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等工具手段封装工厂标准经验、流程、方法,或利用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产、运维,辅助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当前,北京经开区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列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不仅涌现出一批“黑灯工厂”“智能制造原型母工厂”,该产业领域中以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平台及技术创新中心,也在北京经开区提供的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对接,整合创新资源推广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帮助下,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据崔玲介绍,接下来,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将在北京经开区的指导与扶持下,进一步推进企业智慧运营管理相关项目在工业领域的落地;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工厂SaaS平台产品的行业应用,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订单驱动、云制造问题;广泛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整合优质资源、能力,打造更多的智能制造应用场景,促进全区智能制造水平持续提升。 


 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艳军